最新消息:中医养生网正式上线

一招一式 一呼一吸皆太极

太极 admin 15浏览 0评论

  太极拳招式与呼吸的配合

  太极拳招式与呼吸怎样配合­ 太极拳三个阶段: 招熟——懂劲——神明

  招熟:对于初学者来说,其实不用考虑这个问题,初学者对太极拳招式还不了解,还停留在招熟(记动作)的阶段,此时呼吸自然就可以,不要考虑招式与呼吸的配合,这样对熟练记动作更有效果。

  有一定的基础后(一年——三年),就要慢慢去理解体验呼吸,呼吸与招式怎样配合­首先要明白招式。例如“金刚捣碓”这一招势,在完成这一招势的过程中是由多个分解动作组成的,我们也可以把每个分解动作也叫一招,太极拳讲究一动就分阴阳、虚实、开合。就整个套路来讲快为阳、慢为阴,就其中一式来讲向上为阳、向下为阴。所谓阴阳也就是开合,开是阳、合是阴,向上为开、向下为合,推为开、收为合。套路中每个招式开合的道理都是一样,只不过外形和走向不一样,只要用心去想、去悟,明白了一个动作的阴阳开合,就等于明白了整个套路的阴阳开合,因为它们的拳理都是相通的。

  明白了什么是招式,现在就谈什么是呼吸。所谓呼吸,也就是古时的吐纳术。何谓吐纳术,也就是吐故纳新,吸进新鲜空气,吐出浊气。太极拳的呼吸与我们正常的呼吸正好相反。正常的呼吸是吸气时腹部鼓荡、呼气时腹部微收,太极拳的呼吸是吸气时腹部会微收进来、呼气时腹部才会鼓荡起来,在拳理中这种呼吸也叫逆腹式呼吸。

  招式与呼吸该怎样配合呢­我们把招式与呼吸串联起来就明白了。招式即是阴阳,阴阳即是开合,开合即是呼吸。那也就是说:招为阳时,阳即是开,开即是呼;招为阴时,阴即是合,合即是吸。

  下面我们就套路中“懒扎衣”变“六封四闭”来讲一讲招式与呼吸的配合。①左手接右手时吸气;②双手由右向左走下弧,捋至体前同时重心移至左腿时呼气:③双手继续向左走下弧摆至身体左侧与肩相平,重心继续左移同时吸气;④双手由左至右推于身体右侧,同时重心移至右腿,左腿随之收于右脚侧与肩同宽,左脚前脚掌着地,重心在右腿,同时呼气。这是这个招式与呼吸的配合,依此类推,每个动作拳理皆相同。

  呼吸与招式的配合时应该注意,在整个套路练习中,只能用意念来引导肢体去完成每个动作,而不能用意念去想气走到了没有、气沉下了没有,这是错误的。只想动作不想气,所谓气就是呼吸,在演练时逆腹式自然呼吸即可以。太极拳论中讲“在意不在气,在气则滞”,意思就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只想着动作不要想着气,如果一直想着气,会清气上升、浊气下降、横气填胸,出现胸闷的现象,造成呼吸困难,反而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。

  练太极拳要注意身法要求

  练太极拳讲究身法,要求做到中正、灵活、稳固。身法服务于四肢,手脚运用的效果,同是体现了身法的作用。

  太极拳有许多要领规范着身法,如“虚领顶劲”、“含胸拔背”、“松腰胯”、“立如平准,活似车轮”等等,这些都相互关联影响着身法的形态和运动质量。

  讲身法首先要讲“虚领顶劲”,因为它对身法诸般要领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。

  “虚领顶劲”也写作“虚灵顶劲”,又叫“顶头悬”。具体做法是:喉头微后收,下颌稍收提,头顶(百会穴)虚上领,使颈椎拔起松竪,有胸前锁骨与脖后大椎连带向后上移提的感觉。功用是生气势,主精神,蕴灵感,是周身放松的前提。

  这里要特别留意“悬”字的概念和感觉,我认为它是对“虚领顶劲”是更准确的表述。“顶劲”有颈椎主动向上竖的意思,做不好脖子容易犯僵,因此“虚灵”就是进一步规定了“顶劲”的状态。反过来也可理解为头顶主动向上领起,让头部主动“悬”起,使颈椎拔展,“顶劲”与“虚灵”感觉同时存在就叫“顶头悬”。实际上,做到“顶头悬”的要领,就等于做到了“立如平准”。

  “立如平准”原本为“立如秤准”。但不论是“秤准”还是“平准”,它的一般概念,是把它比喻行拳走架要始终守住一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,这个虚拟的支点或提点就是“虚领顶劲”。因为:在意识的指导下使头部向上悬、脊椎骨向下节节垂松,就会有一种身体虚挂下沉而又灵活和脚下沉稳的感觉。再着意两肩胛、两胯的放松,会感觉血气贯四稍,肢体绕脊椎中线有激灵感,虚实轻重也会觉的左右可消长自如,“不偏不倚,忽隐忽现”、“左重则左虚,右重则有杳”的身法灵感就会产生。这就是“顶头悬”起到“秤准、平准”的作用。所以“顶头悬”是做到身法“立身中正,上下贯串;左右平衡,虚实互补;灵活守中,活似车轮”的前提。

  运用身法还同时需要“含胸拔背”、“松腰”、“气沉丹田”等要领的梳理。“含胸”是心口不窝气、平而略内涵,有心胸宽舒海涵的感觉。胸不能前挺,两肩不能后张,如此则气涌力浮;“拔背”是在大椎上领时,顺便将胸脊抻直,有“气贴于背”的感觉。背不拱,背拱则气聚劲僵,也不前顶,前顶则胸仰,重心上升根浅。

  “含胸拔背”做法实际与“顶头悬”的运动方向相反——锁骨、肩头、肩胛、胸、肋、背部骨架和肌肉群,及胸腔内部脏器同时向下松坠,与顶有上下背道而驰之感。

  这里注意“气贴于背”的概念。“贴”字有轻、粘、存的意思,是意在蓄神。不是将气、劲聚在背,或成拱背发力的姿态。实际上“拔背”是要求劲通于背,背存收放之机,起到劲气输送顺达的作用即可。因为主宰劲力关键在于“用腰”而非“用背”,是用腰脊段的曲卷开合之动,形成下与腿脚、上与背、肩、手劲势贯串顺达,因而背部不能聚气或弓背。但两掌推出或发力时,肩胛是随臂向前拉伸,加上尾闾的坠敛,背部自然形成的饱和(俗称龟背)状态则是必然的,当然也是允许的。

  “松腰”,是在胸背部内外松弛连带的作用下,使腰腹部延续向下放松得到的松驰状态。不讲胸背放松,单要求松腰是不可能的。“松腰”有利于气沉丹田,力贯足下,下盘稳固。但“松腰”更重要的意义在于“用腰”,使腰更好地起到“主宰”作用。简单地说,“松腰”能更好的做到“分虚实”,避免“双重”,达到进退转换的自如稳健;“松腰”有利于做到敛臀、收腹、蓄劲,在发力时配合呼吸能产生一定的“气劲”,但不能塌腰撅臀。腰为一身之枢纽,用好腰就能为周身上下内外更好的服务。

  总的来说,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好像是个系统工程,牵一发而动全局。除上面提到和简述的身法要领外,拳经、论、诀中还有很多都值得我们一点一滴去研究和领会,使之少走弯路,不断提高演练效果。

转载请注明:中医养生网 » 一招一式 一呼一吸皆太极

发表我的评论
取消评论
表情

Hi,您需要填写昵称和邮箱!

  • 昵称 (必填)
  • 邮箱 (必填)
  • 网址